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
文章作者:三明農商行02文章發布時間:2024年09月18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倳浽陉U述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中,強調了“五要五不”,即要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要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要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要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要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
“穩健審慎”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自古以來,穩健審慎被視為君子之品,成事之道。“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行穩致遠”等詞語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文明成果。“揠苗助長”“傷仲永”等故事時刻警醒我們要腳踏實地,切勿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老子主張“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荀悅有言:“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考慮好預防的措施是為上策。古代的錢莊票號應對金融風險,會采取“將本求利”“倍股護本”的控制方式,而當代銀行機構在業務開展管理過程中,也會設置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率以做限制,二者的實質皆為資本資金約束,以防范金融風險,可謂是一脈相承。正是基于穩健審慎的心態,形成了對災禍和風險防范于未然的警醒,維護金融業穩步發展。“穩健審慎”既是中華人民的智慧沉積,也彰顯了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以及金融精神,是金融業在長期實踐中積淀的經營智慧和生存法則。金融界當增強審慎意識,不追求短期利益,注重長期穩定和風險防控,推動金融可持續發展。
“穩健審慎”是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作為國之大者,與國家發展命脈緊密相連。金融業是經營貨幣和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具有高負債經營,高杠桿和高風險的特點,在日常經營中面臨著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別風險和集中度風險等在內的眾多風險。鑒于金融工作對經濟建設的重要性,為保證金融這艘大船能平穩的揚帆遠航,在開展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穩健審慎的方針,業務開拓和創新必須要與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資本實力、內控水平相適應,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不能脫離業務發展的客觀規律,貪大求洋,急功近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身處不確定性因素倍增的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金融從業人員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更要堅守“穩健審慎”這一業界“鐵律”,積極防范化解各種風險隱患,堅持按規律辦事,堅持緊跟時代潮流,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堅持法治化,市場化方向,以全球視野和開放胸懷推進改革,為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引領。
“穩健審慎”是推動新時代金融強國建設的現實需要。建設金融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之一。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金融風險更具有天然的隱蔽性、復雜性、突發性和傳染性,使其具有危害強,化解難的特點,必須要加強審慎管理,嚴格控制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時刻把防范風險擺在突出位置,曾先后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組織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突出強調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題。從人民幣國際化到數字人民幣試點開放,再到持續加強金融創新的審慎監督,一系列金融政策堅持穩健的策略,保持審慎的態度,扎實穩步推進,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最終筑牢了金融安全網和防火墻,促進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穩當。而這當前的美好形勢更需要金融業界保持高度警惕,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積極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堅決做到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走中國特色金融道路至關重要。而建設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一項長期工程,要求金融從業者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日常業務管理開展中,懷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中庸之道,強化使命擔當,厚植穩健之根,夯實審慎之基,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久久為功,不斷增強金融文化自覺與自信,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