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來
文章作者:建寧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文章發布時間:2019年04月30日
吃苦廣義上涵蓋了人的方方面面,忍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任一根的不適,都可以稱為吃苦。在物質充盈的今天,像“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這種由于物質條件匱乏等客觀因素造成的苦幾乎不存在了,因為物質充盈,讓不吃苦變得太過容易,大多數人都愿意選擇過一個“輕松”的人生,想方設法躲避著生活中的苦。
學習不刻苦,總能混畢業;工作不刻苦,總能混飯吃;生活不刻苦,總能混日子。愿意吃苦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在向著“色聲香味觸法”妥協,尋求安逸,躲進“舒適區”,過著“從容自在”的生活。
然而,躲避吃苦,真的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要實現人生價值,吃苦是必不可少的經歷。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身、亂所為……必須先歷經這些種種苦難的磨礪,并且學會慢慢戰勝它們,為己所用,然后才能動心忍性,擔當大任。
擺正心態,直面生活中的“苦”。一旦意識到不愿意做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就意味著是一種“苦”。比如早起,比如多花一個小時學習,比如大太陽底下跑業務、搞營銷……這些事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大部分人為了追求一時的痛快,會選擇放棄,很難堅持完成。因此,要擺正心態,正確對待生活中的這些“苦”,要告訴自己,直面這些“苦”,表面上是一時的難受,本質上卻是自我成長的過程,對于整個人生來說是長久的積累和提升。從另一方面考慮,不想面對的“苦”,正是自身的不足,只有去挑戰、去克服、去堅持,才能完成蛻變,變成更好的自己。
不怕吃苦,更要主動吃苦。從害怕吃苦到不怕吃苦是一種量變,從不怕吃苦到主動吃苦是一種質變,主動吃苦意味著不滿足于現狀,意味著把目標定的再高一點。在工作、學習上自我加壓,樹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這時候的吃苦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尋找,吃苦成為了成長進步的墊腳石。善于“自找苦吃”,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享受吃苦過后成長進步的喜悅。
作為新時代的農信人,服務三農,扎根鄉村,是我們的使命,恰恰是這樣一份特殊的使命,賦予了我們更多吃苦的機會,我們更要有吃苦的決心和勇氣,敢于吃苦、善于吃苦,積極投身到打造“四好銀行”和建設升級版福建農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