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探索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文章作者:將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文章發布時間:2015年12月09日
經過前期的努力和投入,將樂縣轄基于“互聯網+金融”形態下服務新模式--將樂縣“農家寶”綜合服務點已初具規模,并在實踐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投入效益比偏低,聯社經營壓力較大。
至目前為止將樂縣農村信用社投入機具及維護費、代理手續費已達到134萬元,而現階段的手續費收入和存款總量的增加尚無法彌補支出。
對于智慧家園(福建)電子商務公司而言,現階段的收入仍以財政扶持為主,自身造血能力及渠道尚不充分,發展后勁有可能受限。
(二)過高的準入門檻和過低的業務使用限制有可能影響業務的拓展。主要表現如下:
1、將樂縣“農家寶”綜合服務點主要是以農村信用社信息電話支付終端,采取委托商戶代理業務模式,為周邊持銀行卡居民辦理新農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簡稱“農村低?!保⑥r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以下簡稱“農民工銀行卡”)等小額支付、查詢、轉賬、繳費業務的便民服務點。須具備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或其他能夠證明其合法經營的證照,有固定經營場所;商戶有一定知識基礎,具備較好現金安全保障措施。從調查情況看,轄內部分行政村能達上述條件的客戶較少。有相當一部份行政村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已全村搬遷,或者年輕人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兒童,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影響“農家寶”綜合服務點的進一步拓展。
2、部分內控規定限制業務發展。目前個人在“農家寶”中規定每日僅能轉賬支付5000元,這對農村經濟較為活躍的個別村鎮而言,難以有效滿足個人客戶的結算需求。例如將樂縣白蓮鎮、萬安鎮和安仁鄉有4.5萬農村人員外出上海、浙江和廣東經商辦廠,其中部分經營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資金需求較大,流動較頻繁。據調查向這類群體推廣“農家寶”轉賬業務,其業務“面”和“量”難以擴大上升。
(三)現有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結算壁壘有待打破。
目前小額便民點機具雖然支持銀行卡結算,但僅限于行內的銀行卡,其他商業銀行卡無法正常在機具中進行結算,阻礙了該項業務的順利進行。由于小額便民點新機具正在測試,預計11月份上線,新機具功能更多樣化可支持:跨行轉賬、社保金領取、繳存、小額取現、活期轉賬、繳費等功能,新功能的增加有望打破結算壁壘。
相關建議:
(一)建議建立合理有效的費用補償機制。
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不是單一的金融機構能夠承擔和解決的,其發展應由各級政府、銀行、其他組織的共同努力,因此,相對于信用社而言,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應在政策上予以相應的支持,可以考慮予以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或其他補助措施。例如:一是以財政資金對“農家寶”項目進行針對性財政補貼,信用社專戶列支費用,年底由財政部門給予一定補貼;二是稅收減免。對信用社辦“農家寶”業務發生收入,給予減免營業稅、所得稅以及各類附加稅,三是人民銀行在信用社“農家寶”賬戶的使用上應區別不同情況予以寬待,地方政府在財政資金的存放上也可以向信用社傾斜。通過多方支持,農村地區的支付環境的改善才是可期的。
(二)以風控為前提,尋求業務突破
針對農村經濟較為活躍的個別村鎮,建議適當提高資金劃轉限額,對特殊(如:春節等)時期,轉賬限額可放大至20萬元,以更好滿足需要。同時,要促進各金融機構銀行卡的互通,拓寬銀行卡流通載體。
(三)提高“農家寶”及相關知識宣傳力度。
金融和相關部門要根據“三農”工作特點,設計不同的宣傳方案,通過大力借助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開展支付結算、征信、貸款支持、金融法規的宣傳,引導農村居民在“農家寶”綜合服務平臺正確辦理各項業務,促進其想用、會用、愛用“農家寶”綜合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