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為民 消保先行】警惕不法貸款中介誘導消費者違規轉貸的風險提示
文章作者:惠安聯社02文章發布時間:2024年03月15日
近期一些不法中介發掘“商機”,向消費者推介房貸轉經營貸,宣稱可以“轉貸降息”,誘導消費者使用中介過橋資金結清房貸,再到銀行辦理經營貸歸還過橋資金。然而,這種將房貸置換為經營貸的操作隱藏著違約違法隱患、高額收費陷阱、影響個人征信、資金鏈斷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風險,廣大消費者應警惕不法中介誘導,認清違規轉貸背后隱藏的風險,防范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風險之一中介違規操作給消費者帶來違約違法隱患
根據相關監管規定,經營貸須用于生產經營周轉。銀行與消費者貸款合同會明確約定貸款用途,但在“轉貸”操作下,銀行若發現經營貸款資金未按照合同約定使用,最終將由消費者承擔違約責任,不但可能被銀行要求提前還貸,個人征信也會受到影響。此外,在經營貸辦理過程中,不法中介宣稱可以提供辦理各項證件、材料的服務,“幫助”消費者申請貸款,其實是通過偽造流水、包裝空殼公司等手段獲得申請經營貸資格,此行為涉嫌騙取銀行貸款,消費者甚至可能會被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風險之二中介墊付“過橋資金”息費隱藏諸多貓膩
不法中介所謂的“轉貸降息”,需要消費者先結清住房按揭貸款,再以房屋作抵押辦理經營貸。不法中介為牟取非法利益,往往慫恿消費者使用中介的過橋資金償還剩余房貸,并從中收取墊資過橋利息、服務費、手續費等各種名目的高額費用,消費者“轉貸”后的綜合資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貸正常息費水平。即使最終申請經營貸失敗,消費者仍將被中介要求承擔上述各項高額費用,同時還將承擔高息過橋資金的還款壓力。
風險之三“以貸還貸”“轉貸”操作有資金鏈斷裂風險
經營貸與住房貸款在貸款條件、利息、資金用途、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比如,經營貸的期限較短,還款要求也很不一樣,且本金大多需一次性償還,借款人若無穩定的資金來源,貸款到期后不能及時償還本金,可能產生資金鏈斷裂風險。
風險之四“轉貸”操作有信息安全權被侵害風險
消費者選擇“貸款中介”的“轉貸”服務,需要將身份信息、賬戶信息、家庭成員信息、財產信息等相關重要信息提供給中介。部分中介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后,為謀取非法利益可能會泄露、出售相關信息,侵害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因此廣大消費者,應認清轉貸操作的不良后果和風險隱患,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是防范不法中介虛假宣傳
要警惕不法中介隱瞞不利信息、只談誘人條件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所謂的“轉貸降息”看似利息更優惠,實際卻隱藏違法違約隱患、高額收費陷阱、個人征信受損、資金鏈斷裂、信息泄露等風險。
二是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咨詢
要合理評估個人或家庭實際情況,若有提前還貸或者其他金融業務需求,應向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進行咨詢了解相關情況。要了解金融常識,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三是認真審核合同內容,按約定使用貸款
金融機構和消費者都應本著公平自愿、誠實守信的原則,金融機構應合規放貸,消費者要理性借貸。申請貸款時,提供真實有效的貸款申請材料;在合同簽署時,認真閱讀條款,重點關注利率、費用、權利義務、風險提示等重要內容,謹慎對待簽字、授權環節;借貸后,注意按照約定用途使用貸款,避免挪作他用,產生違約責任,影響個人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