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
文章作者:安溪農商銀行文章發布時間:2021年04月15日
《人間世》中那些驚心動魄的“起死回生”,離不開醫生們對責任的堅守;《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那些令人驚嘆的巧奪天工,離不開修復師對文化的堅守;《舌尖上的中國》中那些引人垂涎的饕餮盛宴,離不開廚師們對味道的堅守。在農信人的眼中,堅守又是什么呢?是山間田野的泥濘,是背包皮鞋的褶皺,是鄉居村落的守望。
“山路再遠也要走完,因為山里面還有我們的鄉親?!蔽沂且幻」駟T,我的堅守來自于鄉親們一聲聲的問候和一雙雙盼望的眼睛?!澳銈兪裁磿r候會再來呀?這里就只有信用社一家銀行了!”實習的時候跟著客戶經理背包下鄉,老人們都圍過來,讓我教他們在普惠金融服務點取錢,農??ū灰粡垙堮薨櫟膱蠹垖訉影。拖駚頃r的山路曲曲折折,他們無條件信任我們,就像信任這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這就是堅守的意義,是農信人與老百姓們血濃于水的親切與溫情。曾幾何時,像這樣的村落沒有任何的金融機構,存取款都是難題,信用社就提出“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在每個鄉村布設普惠金融服務點,送服務進鄉村,送服務進家中。
“從前我進村,很多戶人家的狗看到我‘汪汪’直叫,現在我從村頭走到村尾,這些狗不但不會對著我叫,有時候還會跟在我后面溜達……”他是一名客戶經理,走街串巷,進村入戶,風里來雨里去,成了一名“村居百事通、群眾關系通、客戶需求通,進得了門、聊得上話、送得出服務”的“鄉里通”。他來到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一雙當地的皮鞋,“我踩著這里賣的皮鞋,一是告訴自己要時刻踩實腳下的路,二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心。”他經歷了從“土背包”到如今的“科技背包”,這種“背包”精神不僅僅是信息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下,農信人服務三農的獨特方式,更是一條紐帶,將農民與農信人緊密相連。
“你來我的辦公室,你是找不到我的,你告訴我你住在哪里,我上門去!”他是一名老主任,1996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農信人已有25載。他將背壞的公文包一個一個如寶貝般珍藏,“看到這些包,我就會想起背包下鄉的場景,會想起農戶殷切的眼神,時刻告訴自己眼睛要向下,業務要向下?!彼绱苏f道,25年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走進農村,扎根農村,也在客戶心里扎了根。“鄉親鄉親,不走不親,金融服務應該走進田間地頭,金融活水才會更加順暢地流向農村。”每年的正月初三,他都會準時到村里拜訪農戶,給他們送上新春的祝福,詢問新一年的生產安排,讓鄉親們十分動容。老主任說過很多話,走過很多路,堅守農村25年,這不是一朝一夕的熱血,而是老農信人對于農村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每每走在田間地頭,都會讓我想起家鄉耕作的場景,讓我想起在農收季節為農民清點的每一袋零錢,讓我想起客戶經理的皮鞋在泥淖里踏出的每一個堅實的腳印,讓我想起老主任的背包上已然龜裂的農信Logo,這些都化為一份堅守的信念,讓我更加堅定地行進在服務“三農”的征程上。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黨的光輝歷經百年愈發地熠熠生輝,農信文化亦是如此,從農信社到農商行,農信改農商,不變濃農情,變了的是與時俱進的服務方式,不變的是我們對于農村這片廣闊天地的堅守,不變的是對我們支農初心的堅守,不變的是我們對于“三農”精神的堅守!